塑化劑吃太多會怎樣?塑化劑對人體與環境的影響

你真的認識塑化劑嗎?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塑化劑存在嗎?塑化劑會對人體及環境造成哪些影響呢?塑化劑吃太多會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遠離塑化劑、減少塑化劑對環境的危害呢?

💡 你知道嗎?

- 根據《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研究指出,85項美國超市與餐廳販售的食品中,發現有84項含塑化劑,其中包含常見穀片、優格、罐頭等食品。

- 塑化劑可以透過飲水、飲食、皮膚接觸或是呼吸的方式,進入人體體內,並對分泌功能造成負面影響。

「3C產品外殼、塑膠水壺、衣服...塑化劑比你想的還常見!」

什麼是塑化劑?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塑化劑是什麼呢? 「塑化劑」  (Plasticizer)可以從名字中理解出意思是一種塑膠的化學添加物,最主要的用途是於塑膠原料加工時加入,可以讓塑膠的物理性質變得更軟,提升柔韌度、伸長效果、易於加工,以及提高耐久性等。 由於 塑化劑的用途廣泛 ,除了在主要塑膠領域使用外,在食品的容器及包裝、消費性產品、醫藥品類、建築材料或是運輸工具材料,都會看到塑化劑的身影。

而塑化劑的種類非常多,但使用的最普遍的 是鄰苯二甲酸酯類 的化合物, 其具備像是:黏度適中、穩定性高、揮發性低、成本低,且易溶於多數有機溶劑中,等特質, 而其中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為最大宗使用,佔塑化劑產量的四分之三 ,其次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塑化劑的方便性,讓其幾乎是在生活中環境裡的食、衣、育、樂都會包含塑化劑的使用,幾乎無所不在,而 常見的可能含有塑化劑相關製品 如下: 

1. 塑膠製品:

添加在塑膠容器中,可以製成各種軟硬或韌性度之製品。像是塑膠袋、塑膠容器、保鮮膜、吸管、塑膠地板等。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能幫助食品保鮮、包裝的保鮮膜,最常被使用的即是PVC(聚氯乙烯)保鮮膜,其中高含量的塑化劑讓PVC變得柔軟也強化黏度。

2. 美妝製品:

用於美妝品的定香劑。美妝品常見的香氛品類,要維持香味通常會加入定香劑,而通常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塑化劑的一種,包含保養品、香水、頭髮噴霧、指甲油、口紅、體香劑、洗髮乳、香皂等。且據研究指出, 以「擦」的方式的香氛品 ,如乳液、唇膏、精油中的塑化劑,因滯留皮膚時間長,更易由人體吸收。

3. 醫藥產品:

添加用在藥品或保健食品的膜衣,可以提高糖衣附著力、減少藥品易脆裂的缺點,或是達到緩慢釋放的效果;另外也會用於醫療器材,像是手套、點滴袋、血袋等。

4. 其他產品:

人工皮革、汽車座椅、電線及電纜、衣服、3C品外殼,如塑膠裝飾過多的手機殼等

「塑化劑會透過飲水、食物鏈、皮膚接觸或是呼吸的方式進入體內。」

塑化劑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

目前各國對於60 公斤成人,每日塑化劑的攝取量耐受度範圍為 1.2~8.4 mg,而台灣人,每日自食物攝入 DEHP 的量推估約為 1.029 mg。據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指出, 民眾體內的塑化劑,通常源自於飲水、食物鏈、皮膚接觸或是呼吸的方式進入體內 ,民眾不知不覺中時常暴露塑化劑的風險環境中,例如進入剛油漆完或裝潢完的房屋內、食用塑膠包材儲存之飲料或食物等。

而塑化劑有著「環境荷爾蒙」之特性,環境荷爾蒙意思是「來自環境的內分泌干擾物質」,也就是人工合成化學物質導致環境汙染,藉著食物鏈回到人體或生物體內,產生干擾荷爾蒙之作用,並影響身體的調節機能。 像是戴奧辛(Dioxins)也是另外一為人所知的環境荷爾蒙。

而除了影響人體,針對雄性囓齒類動物 研究 指出,低劑量、長期直接暴露DEHP可能影響生殖功能,包括精子數下降、精子型態異常與精子DNA傷害率的升高。而因民眾大量使用塑化製品,以至於塑化劑跟著廢水進入河川,研究也顯示河川魚體內也測得高濃度DEHP,最後也再次進入食物鏈中被人類吃下肚。

「生態系與人類共依共存,在已經污染的環境生存,人類最終將回到有毒的食物鏈中。」

塑化劑毒性嚴重會影響生殖健康

大量接觸塑化劑, 其毒性會導致人體內分泌失調,嚴重會導致生殖健康的影響,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國際癌症研究中心 (IARC) 也已將DEHP列為致癌因子,可能產生的症狀包含: 影響生育、流產、精子數異常或是引發惡性腫瘤;也可能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而其中針對孕婦及其胎兒的影響也很大,長期暴露不僅影響生殖系統,更會有腎臟、肝臟或是神經系統的功能受損。 

如何遠離塑化劑、減少塑化劑對環境的危害?

我們正被塑化劑風險所包圍,且在人體中日積月累造成長期的風險。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三個面向的改變,來遠離或是減少塑化劑的危害:

1. 注意飲食習慣:

塑化劑會經由外食包裝、塑膠包材汙染食物,或是在微波爐、蒸煮高溫的時候滲入食物中,因而建議不要經常食用二次加熱食品外,也盡可能減少選擇塑膠包裝食物。搭配喝足夠的水、流汗運動,多吃高纖食物,促進代謝以降低進入體內塑化劑的接觸時間。

2. 慎選塑膠用品

日常經常接觸的塑膠用品如:手機殼、水壺、食物儲存盒等,是最有可能暗藏塑化劑的媒介。選擇無毒材質的產品,將日常與食物接觸之塑膠物品換掉,例如塑膠儲存盒改用玻璃容器、廚具改用木頭或是不鏽鋼材質。而天天飲用的塑膠水瓶,應選擇通過國際認證無毒無塑化劑的水壺,如 犀牛盾AquaStand磁吸水壺

最常被人忽略,日常接觸時間最長的手機保護殼,也一定要注意挑選無毒、無塑化劑的產品,不要為了便宜、新奇美觀而犧牲健康。

3. 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

降低一次性的塑膠選擇,從日常生活中落實整體塑膠減量。塑膠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在食用前從上游起,水質與土壤也已經受到塑化劑之汙染,最後經動植物吸收,進入體內。面對防不慎防的狀況,降低整體塑膠用量或選擇單一材質塑膠製品才是根本,在每一次使用選擇裡,做出為環境更好的決定。

犀牛盾無毒無塑化劑水壺
每日飲水的水壺應注意是否暗藏塑化劑問題。犀牛盾 AquaStand 磁吸水壺通過國際認證,無毒無塑化劑,且獲得2024德國紅點產品設計獎。(點擊圖片查看更多)
無毒手機殼
犀牛盾手機殼經過測試符合美國 FDA 食品級容器標準,不含雙酚A/S/F塑料常用的化學物質 (塑化劑)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

什麼是單一材質?

資料來源:

  1. 《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How to eat less plastic

  2. 國立臺灣大學-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塑化劑 ─ 鄰苯二甲酸酯類

  3. 台美檢驗 SuperLab - 塑化劑 DEHP 檢驗分析管理及規範,常見9項檢測服務

  4. 健康2.0-化妝保養品也有塑化劑? 醫師教你挑保養品,秋冬保養皮膚必知

  5. 國家衛生研究所論壇-塑化劑暴露與雄性生殖危害

  6.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停止適用「塑化劑污染食品之處理原則」之Q&A】

  7.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