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為鯨豚、人類、海洋的永續共好而努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林東良執行長
海洋在生態系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曾於: 塑膠對環境有什麼污染?怎麼減少海洋中的塑膠垃圾? 一文中提及人類活動與塑膠製品對於海洋的迫害。
犀牛盾創辦與發跡於臺灣,自創辦以來就致力於解決環境與塑膠問題,更希望透過單一材料技術,讓塑膠製品可以不斷循環利用,減少塑膠廢物的產生,最終讓海洋可以免於塑膠危害。2024年更與長期致力於保護臺灣海洋環境、鯨豚保育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出 公益客製化圖款 ,讓民眾可以透過購買有鯨豚圖樣的手機殼等配件,用行動支持臺灣海洋與鯨豚保育。
本文更將透過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林東良執行長的專訪,一探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為臺灣海洋所做的努力,以及未來將持續進行的計畫。
臺灣沿海擁有豐富的鯨豚棲地資源,如何可以讓在地民眾願意主動保護牠們?
「過去人類為了從鯨豚身上獲取價值,是殺了鯨豚後秤斤論兩的販賣。若要保護鯨豚免於被殺害,就要讓牠們的存在產生其他經濟價值,因此參考國際上生態旅遊的做法,催生了臺灣賞鯨業的誕生。」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說。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1998年在花蓮成立後,於當地透過組織化的方式從事環境教育、生態保育、海洋文化推動等工作。自此賞鯨業與生態旅遊業在臺灣東部蓬勃發展,基金會負責推廣海洋教育,在地的營利事業、賞鯨業則將部分收益回饋給基金會,讓基金會可以繼續推廣海洋保育文化,創造良性循環,並且達到保護鯨豚不受傷害的目的。
臺灣海域是否健康? 黑潮島航計畫 Beyond the blue
如果希望鯨豚健康,那保育牠們的棲地,讓鯨豚有可以安心棲息、獲取食物的環境,當然也成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重要目標。「在保育學領域中,比較健全的保育思維,應該是保育棲息地,而非保育單一物種。假若棲息地被破壞,沒有食物來源,留存下來的物種也仍然無法生存。」林東良說。
自2005年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就開始自國外引入保護海洋環境的觀念,發起淨灘等活動,並在2010年組成臺灣親近海洋行動聯盟,推廣國際淨灘行動(ICC, 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監測方法,並且培訓志工、推動保護海洋環境活動等。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滿20週年時,2018年更進一步啟動黑潮島航計畫,以「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噪音」、「海水溶氧量快篩」三項檢測重點做為計畫的生態調查指標,了解臺灣沿海環境問題。
"51個監測點,塑膠微粒發現率100%"
塑膠微粒對海洋生態,甚至是人類會有什麼影響?林東良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說明:「塑膠微粒非常小,容易被小魚吃下肚,小魚再被大魚吃掉,部分塑膠微粒就會累積於海洋生物體內,而隨著塑膠微粒一起進入體內的環境荷爾蒙、內分泌干擾物,這些物質久而久之對於海洋生物可能會造成不孕等問題。經過漫長的影響,可能就代表了物種的滅絕。而人類當然也有可能透過食物鏈吸收到這些內分泌干擾物。」
環境荷爾蒙對人類造成什麼影響?怎麼避免?請參考: 塑化劑吃太多會怎樣?塑化劑對人體與環境的影響
美麗的島嶼,竟藏在厚厚的垃圾之下
回憶起島航計畫中,最令林東良震懾的畫面,就是當航行接近澎湖時,映入眼簾的「白色垃圾島」。
「唸書時明明記得澎湖是由黑色玄武岩所組成的島嶼,但當船越開越靠近時,我卻發現澎湖的沙灘看起來是白色的...一點沒有黑色岩石的樣子。拿起望遠鏡一看,原來海岸線上,飄滿了白色的保麗龍、各式各樣的海洋廢棄物,讓島嶼儼然成了一座白色的垃圾島。」林東良回憶道。
過去都在花蓮沿海淨灘的林東良,在與澎湖當地夥伴交流時才驚訝的發現,平時淨灘時都是以「一百公尺內有幾袋垃圾」來評估沿海的垃圾量,但在澎湖,海洋廢棄物的量大到無法用垃圾袋計算,而是像積雪厚度一樣,要用「垃圾積累幾公分」來計算。
「當你在海灘上,撿起一個垃圾,底下看見的不是沙灘,而是一層又一層,幾十公分厚的垃圾。」這就是林東良當時看見的澎湖沿海大量廢棄物的情況。原來,因為東北季風吹拂的緣故,澎湖群島就像「臺灣海峽的海洋垃圾吸塵器」每到冬季,包含中國、日本等地的海洋垃圾,都可能被積累在澎湖島嶼的北側。
常見的海洋廢棄物如寶特瓶、保麗龍、免洗餐具、漁網、蚵農浮具碎片等,造成海洋生態沈重負擔,也是臺灣沿海遍佈塑膠微粒的原因。透過調查也發現,部分塑膠污染的源頭,可能是來自塑膠品製造工廠的管理問題。例如團隊在八掌溪出海口發現最多原型塑膠原料,此次發現也促使政府稽查,發現源頭來自上游的塑膠工廠。
犀牛盾如何解決塑膠原料問題?請看: 為什麼犀牛盾手機殼可以回收?真正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塑膠
除了海洋廢棄物與塑膠微粒之外,島航計畫還針對水下聲音及噪音、海水溶氧量兩項指標進行偵測與評估影響。更透過公布研究調查結果,呼籲政府與相關單位積極採取行動與處理臺灣沿海環境問題。更多研究調查結果,歡迎參考: 2018年「島航計畫」塑膠微粒成果分析
人類與鯨豚是否能共存? 海洋綠洲保育計畫
「我們希望有天能達到人、鯨豚、海洋永續共好、共存。像沙漠綠洲一樣,在海洋打造一片能讓鯨豚喘息的空間。」林東良解釋海洋綠洲保育計畫的願景。
在臺灣東海岸,有過目擊紀錄的鯨豚共有20多種,然而,這些我們的「鯨豚鄰居」棲息的區域與沿海發達的漁業活動區域重疊,因此經常因魚線、螺旋槳、漁網等物導致受傷,甚至沿海頻繁的軍事演習也會影響鯨豚活動。
林東良說:「我們透過對50隻花紋海豚的傷疤分析,看到牠們身上因漁業、船隻所造成的傷疤。我們記錄到的,是那些幸運活下來的海豚。令我們不禁去想,還有多少鯨豚,是沒能存活的。」
因此,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希望透過海洋綠洲保育計畫,透過觀察這些「鯨豚鄰居」的行為、棲息範圍、生命週期等,擬定更完整的保育計畫,達到人、漁業、鯨豚、海洋共存的良好狀態,而非因為一方犧牲另一方。
為鯨豚創造綠洲 達到和平共存
海洋綠洲計畫共有四個階段,預期將透過系統性的科學調查與研究,並且將東部海域的鯨豚生態資料彙整申請「海洋哺乳動物重要棲息地」(Important Marine Mammal Areas, IMMAs)期望能夠獲得認證,以為未來在臺灣申請劃設特定區域成為「海洋保護區」守護鯨豚生態與棲地,讓臺灣沿海的鯨豚鄰居們,能夠不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自在、健康的生活。
而這座海洋綠洲是否能夠成功設立,事關立法、政府、漁民、產業、海巡、軍事等單位,需要從民間到政府的力量,更需要每一個關心海洋環境的民眾的認同與支持。
我們是海島的居民: 請去體驗、去理解海洋
臺灣因為溫暖的黑潮穩定且持續的經過,被這道暖流眷顧的臺灣沿海,因此有了豐富的生態環境,也是海洋哺乳類動物的絕佳棲息地。
「很多人不知道,臺灣的海洋與生態環境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珍貴的。」林東良說,就已知的資料而言,全世界的鯨豚種類總共只有90種,而臺灣台澎金馬海域加起來,有目擊紀錄的鯨豚種類就有32種。光在臺灣就可以見到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鯨豚種類!
「找一個離你最近的海邊,去親近它吧!」林東良說,保護海洋沒有正確答案,真正去感受大海帶來的情感,聽聽海的聲音、吹吹海風,也許你就會有保護大海的想法,再去做你想做、願意做的行動來保護它。
身為臺灣的一份子,真正親身去體驗,去理解海洋,才能體會到海洋資源的浩大與珍貴。更多海洋教育資訊與市集、展覽等活動,歡迎參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若有機會從海的視野回望島嶼,美的感動仍會雋永的迴盪於心中。」——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林東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