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2025
閱讀時間: 5 分鐘
09-09-2025
閱讀時間: 5 分鐘
塑膠危機從肉眼可見的海洋廢棄物,到小於 5 毫米,甚至奈米尺度的塑膠微粒,都正在威脅你我棲居的生態環境。光是太平洋垃圾帶,面積便已是 3 倍法國大;而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每年有超過 10 兆顆溶進水域,早已透過水源、食物鏈、大氣等形式進入生物與人體器官中累積,對健康造成直接的毒性危害。
珊瑚是營造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物種,猶如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僅覆蓋千分之一的海洋,卻是四分之一海生物種的家園。然而,危及珊瑚存亡的不只有全球暖化,海洋塑膠也是加害者一員,據科學家調查了 124,884 個珊瑚後,推算至 2025 年,在亞太海域將有超過 155 億的塑膠廢棄,纏繞在珊瑚礁上。
大型塑膠碎片,如幽靈漁具、瓶罐等,會刮傷、折斷珊瑚礁,形成結構破壞或開放性傷口;當塑膠袋與膜片狀廢棄覆蓋時,不只會影響光合作用,也將致使珊瑚缺氧、窒息死亡;而塑膠微粒及其釋放的有毒物質,除了讓珊瑚長不大、骨質疏鬆外,更使其致病的可能性增加 22 倍,罹患白化症候群、黑帶症以及骨骼侵蝕帶狀病。
面對塑膠危機,海洋生態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範疇。犀牛盾依自身材料科技經驗,逐步發展出我們的北極星:塑膠管理解決方案,嘗試在能力可及的面向,開拓「考古-現在-未來塑膠」的條條因應路徑。
全球每年有超過 1,270 萬噸廢棄物流入海洋,其中 80% 的漂浮塑膠會在一個月內被沖回海岸,倘若無法將其一網打盡,它們將長久累積,漸漸溶出塑膠微粒。犀牛盾思考具備全面性的海廢治理方案,透過打造 CircularBlue™ 海廢過濾平台,對抗第一線的沿海垃圾帶。
犀牛盾組成海洋科學家與工程師團隊打造具備模組化、智慧化與能源永續性的 CircularBlue™,在 2025 年完成初號機投入測試。它有如海上的掃地機器人,藉由三大模組運作「主、被動雙模式清理機制」,以期達成大規模、高效率的海廢移除效果:
浮式儀器平台(Floating Platform):以太陽能驅動,24 小時不間斷運行,並利用水流壓差導引垃圾進入濾淨蒐集場域,藉此大幅降低能耗。
AI 巡航無人機(Scout Drone):搭載 AI 海洋垃圾智慧辨識系統,自動巡邏、偵測並定位,即時回報海面漂浮垃圾之資訊。
機動海面艦艇(Surface Vessel):接收到無人機傳輸之定位訊號後,此艦艇將主動前往目標位置回收海廢,與浮式平台的被動清理機制互補。
利用 CircularBlue™ 清理沿海的漂浮塑膠之餘,我們也積極與 Sungai Watch、Liuqiu Dive 等各方夥伴攜手,投入出海口淨河與潛水淨海的行動,以移除水下難以處理、糾纏珊瑚礁或卡住海洋生物的塑膠廢棄;亦進一步使用回收漁網再生而成的尼龍,向上循環再造為掛繩與錶帶,為其賦予全新生命。
那麼,相較於事後清除,我們有沒有辦法從源頭預防海廢產生?2015 年起,犀牛盾逐步建立 RHINO LOOP 循環生態圈,以三大堅持確保我們的手機殼最終得以被回收再造為第二生命。如此,我們不僅阻止塑膠製品在使用過後流入自然環境,亦能以再生材料替代原生材料,自源頭減少對塑膠原料產製的需求:
單一材料設計:地球上每年有超過 10 億個手機殼誕生,其中卻有高達 99% 無法回收。為了減輕對環境的衝擊,犀牛盾選擇採用單一材料與模組化設計,以最大程度減少回收處理的困難,並確保循環再造時的再生材料品質。
這項堅持的背後,在於市面上大多數的手機殼是由多種複合材料製作而成:其中,邊框是一種材料、背板是一種材料,加上五花八門的裝飾用料,再以強力黏膠牢牢結合,導致回收分類處理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而多種材料混在一起時,更易造成材料品質劣化,難以循環再生。
循環材料科技:犀牛盾誕生自劍橋實驗室,運用材料科學的專業,我們只用單一種材料就能同時滿足防護性、造型性與多重機能性。此外,我們也藉由材料工程的突破,開發出 ShockSpread™ ECO 材料科技,它能重複循環再造超過 6 次以上,大大延長再生材料的生命週期,為原生塑膠的減量帶來貢獻。
循環回收體系:不僅是自身門市,我們也與超過 4,000 家全家便利商店、Return Helper 以及經銷通路等夥伴攜手,佈局回收箱據點與郵寄回收服務;並搭配持續導入中的循環履歷,來追溯手機殼的流向,一步步完善犀牛盾的塑膠管理生態圈。
與此同時,我們也正在海洋中探索靈感,與跨國材料科學實驗室合作,探尋能夠取代既有塑膠的生質材料,持續探究各種得以相容於自然循環生態的材質可能性。
犀牛盾將不斷在塑膠管理的各路徑上邁進,以期達到零廢棄與塑膠中和的終極目標,從保護你的科技裝置開始,並且守護你我和萬物共同生存的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