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0, 2025
閱讀時間: 8 分鐘
8 20, 2025
閱讀時間: 8 分鐘
你知道嗎?許多市面上宣稱符合軍規標準的手機殼,大多數只能保護你的手機外觀完好,但無法真正確保手機內部功能的正常。 那天,我們與 AirX 極致氣墊緩衝手機殼的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約在辦公室,桌上攤放著數十個測試原型——有些變形、有些滿佈刮痕,都是這款革命性防護系統誕生路上的見證。從一個關鍵發現開始,到重新定義防護的意義,這是 AirX 背後的完整故事。 |
AirX 的構想最早可回溯至 2022 年,源自多年嚴格測試後浮現的一個疑問。犀牛盾一直以軍規級防護為優先,但在無數次落摔測試中,團隊開始注意到一個令人困擾的現象:手機在撞擊後外觀看似完好,內部卻出現功能異常,從相機對焦問題到系統突然當機。
深入分析各種落摔情況與不同角度的重力衝擊後,團隊發現傳統軍規防摔標準根本無法應對現代智慧型手機的真實防護需求。這個關鍵發現讓團隊開始重新思考,並積極尋找突破的靈感:究竟該如何「重新定義防摔價值」?從過往只關注外殼保護,進化到全面守護手機的完整功能。這個突破性的理念,正是推動團隊將 AirX 構想化為現實的核心動力。
設計師 Fee:「很奇怪!手機外觀完好,但內部某些關鍵元件卻壞了。這迫使我們從根本重新思考,在當今世界裡,防護到底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們只保護外殼,手機內部受損,那防護還有意義嗎?」
設計師 Fee:「其實這來自一個很根本的反思。傳統對『防護』的想像,多半是讓外殼變得更硬、更厚,但我們想做的不只是阻擋外力,而是從內部保護手機的脆弱結構。所以我們反過來問自己:『如果我們不是保護一個物品的外觀,而是保護它的核心系統,那該怎麼設計?』
這讓團隊開始研究一些更懂得處理衝擊力的領域,像是運動護具、義肢避震器、機車安全帽,甚至是大家最熟悉的氣墊球鞋,這些靈感帶出一個重要的核心價值:或許防護不一定要靠硬碰硬,而是要靠「吸收」與「回彈」。
設計師 Fee: 「回頭看好像很理所當然(笑),但當時真正的挑戰是,我們要設計出一個能夠有效吸收衝擊、同時又不會讓手機殼變得又厚又難握的結構。氣墊的概念聽起來簡單,但我們要做到的不是『看起來像氣墊』,而是要設計出結構上真正能分散力道、快速回彈的內部模組。」
工程師 Ronald:「我們觀察到,像汽車安全氣囊跟球鞋中底那樣的技術,不只是在物理上有效,還能讓使用者產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跟『共鳴感』,這對我們來說同樣重要。從草圖到實際測試,我們一輪又一輪地改進,最終打造出嵌入殼體的氣室式內部骨架,能有效分散衝擊力道、降低內部傷害風險。」
設計師 Fee:「說個有趣的內部小秘密:在確認這項氣室骨架的設計方向後,團隊照慣例會替每個靈感概念取個內部暱稱。而這一次的突破完全來自 Ronald 的貢獻,所以我們都叫它『Ronald 的密室』,這個稱呼不僅致敬靈感來源,也為我們留下一段充滿挑戰但很有成就感的研發回憶。」
這些過程讓產品設計與開發團隊重新定義了防護的意義:真正的防護,不是外殼做得多堅固,而是要懂衝擊的原理,還有使用者心裡真正想要的安全感。
設計師 Fee:「材料選擇絕對是最大難題。我們必須在衝擊吸收與形狀回復之間找到完美平衡,如果材質太軟,在受到衝擊的瞬間,還來不及有效分散力道就已經被壓扁失效了;反之,若材質太硬,雖然能分散部分衝擊力,但無法滿足我們對極致防護的高標準。」
除了材料挑戰,AirX 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生產難題。傳統的結合工藝因為透明度和結構需求無法適用,團隊持續面臨視覺瑕疵問題,例如線條、接縫、變形。為了堅持品質與外觀標準,團隊修改了無數次生產方案,從產品設計到模具結構不斷重新來過,重新思考更好的做法,並與工程結果反覆驗證,才逐步將產品調整至理想狀態。
工程師 Ronald:「我們甚至進化了測試流程,並擴大實驗室測試設備的規模,以更精準的質化與量化數據來判斷落摔結果,因為市面上根本沒有人在針對這類內部衝擊進行評估與建立標準。」
開發過程中最難忘的部分?設計與防護性能之間的即時回饋循環。設計團隊會畫出新結構草圖,用自家材料 3D 列印出來,然後當天就進行落摔測試取得實際數據,討論後又重新設計再測試,進入下一次的開發循環。
設計師 Fee:「超過 70 次的反覆測試,過程快速、緊湊,而且出人意料地富有洞察力。每一次迭代都教會我們新東西,可能是關於材料特性、設計結構,甚至手機在落摔時最容易受力的特定角度,這些發現直接影響了我們在 AirX 中的緩衝柱設計。」
「人們對 AirX 的第一印象通常是這種『軟 Q 觸感』,」設計師說道。「這不只是材質表面的感受,而是經過精密調校的壓縮回彈機制——就像避震器一樣,能適度壓縮後快速回彈。它既實用又充滿情感連結,光是握在手中就能感受到安全感。」 其中一個意外的小細節?聲音。 Q:聲音設計也是考量之一嗎?設計師 Fee:「我們發現 AirX 落地的聲音,不會像傳統手機殼那樣生硬或嚇人。它是沉穩柔和、有包覆感的,會帶給你一種『沒事』的即時回饋,在那個瞬間的聲響,就能知道防護的能耐,而這種微妙的情緒安撫,是一般手機殼很難提供的。」 這層情緒設計,包含柔軟的手感、靜音的摔落聲、包覆感十足的握感,最終成為與技術突破同等重要的存在。 設計師 Fee:「對我們來說,AirX 不是在改變手機殼的樣子,而是在改變大家對手機殼該有什麼期待。」 |
從實驗室那些測試後變形的雛型樣品,到你手中這個有彈性的 AirX 手機殼,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同一件事:真正的防護,是 AirX 把空氣變成世界上最柔軟的盔甲。
當你下次聽到手機落地時那沉穩的聲響,那不只是一個聲音,那是 70 多次測試迭代、無數個不眠夜晚,以及一個團隊對「什麼叫做真正安心」的答案。
AirX,重新定義防護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