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0, 2025
閱讀時間: 5 分鐘
8 20, 2025
閱讀時間: 5 分鐘
犀牛盾的使命,是透過塑膠管理重新定義塑膠的生命週期,為環境與社會創造正向改變。這份使命,使我們在所處的產業中顯得格外獨特,因為我們想像的未來,遠大於產品。 然而,這樣的藍圖並非在品牌誕生之初就存在。我們其實是花上一段時間摸索、繞了幾個彎路,直到一次契機的出現,才讓我們對自身的未來與責任有了深刻的領悟。 |
創業之初,我們和許多品牌一樣,把「打造市場上最好的產品」作為公司的核心價值。我們的第一個作品,是市面上最耐衝擊的螢幕保護貼,上市後大受歡迎,銷量迅速成長。我們隨即將抗衝擊技術延伸至手機殼,拓展了更多產品線,持續釋放成長動能。
然而,伴隨成功而來的,除了銷售數字節節高升,另一組不斷攀升的數字,卻揭開了一個我們從未想過的問題——廢棄。
每年新機一上市,舊型號的手機殼便逐漸被市場遺忘。倉庫的角落開始堆滿一箱箱的庫存,只要生產計畫稍不精準、庫存管理稍有疏漏,這些數量就會節節攀升。最終,它們多半難逃報廢命運,被成批送往處理場,淪為廢棄物。
那個瞬間,我們意識到——自己正不知不覺走進了快時尚的輪迴。
原因在於,當時我們採用的是業界普遍的「雙料成型」製程——將硬塑膠與軟塑膠緊密結合,藉此創造緩衝與抗衝擊效果。這種工藝雖能有效提升防護性能,卻也讓兩種塑膠在成型後再無法分離,導致回收時幾乎不可能分類處理,命運早已被鎖定為報廢。不當的產品設計,從一開始就決定了產品的結局。我們當時面臨的,其實是整個手機殼產業的通病:只專注於生產與銷售,卻忽視了產品生命終點的管理。
對於這樣的廢棄物,有些同業選擇「降級回收」——將廢棄手機殼交由廠商粉碎,製成鋪路填料;有些則採取「升級回收」——將其改造成藝術品,藉由提升附加價值延長生命。
然而,這些做法本質上只是事後補救,並非從設計之初就預先規劃的解方。它們充其量只能「處理」廢棄物,卻無法真正「消弭」廢棄物;外表看似環保,卻難以實質減輕塑膠對環境的衝擊。
當整個產業所生產的手機殼,都註定無法回收再利用時,就意味著每年產出的產品數量,幾乎等同於未來將被丟棄的塑膠垃圾量。以近年的數據來看,這個數量相當於每年 80 架滿載的空中巴士所承載的重量。為了避免這樣的命運,我們決定按下重啟鍵,重新設定我們想要走向的未來。
我們重新定義了品牌的方向:不只要做出好產品,更要做對地球好的產品。
為了找到這個答案,我們耗時七年不斷探索,從材料、設計到製造,逐一研究不同方案,深入剖析產品生命週期中不同環節對環境的影響。過程中,我們也曾對各種替代材料進行過研究,嘗試過生質塑膠、生物可分解塑膠,卻發現它們多半只是短期解法,在材料性質上也無法滿足手機殼的多種機能需求,甚至會衍生新的環境問題。最終我們發現:解法不必然在於材質替代,而在於「循環」。
我們深刻領悟到一件事:塑膠本身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人類選擇如何對待它。若能在技術上讓塑膠成為可反覆循環的材料,它便能轉化為珍貴的資源。
2024年,我們基於「零廢棄・單一材料・100% 循環再造」的理念,推出了 CircularNext ,一款追求「技術上零浪費」的創新手機殼。如同寶特瓶的回收再利用, CircularNext 能夠完整回收並重新投入製程,真正實現循環再製的理念,為手機殼產業樹立了全新的永續標準。
這項突破性的成果,啟發我們將視野從手機配件擴展至更全面的塑膠管理領域。我們致力於為塑膠創造嶄新的生命循環,就如同水在自然界中轉化為冰、再回歸液態的永恆循環,只要運用正確的方法和技術,塑膠同樣能成為可無限重複使用的珍貴資源。
犀牛盾承諾會持續在這場塑膠革命中努力,透過具體且可規模化的解方,讓塑膠成為資源而非廢棄物。
與我們一起推動觀念改變、改善塑膠管理,打造更永續的未來,讓改變真正實現。